【中国新闻网】联合国点赞的广西“肯福模式”助大石山区民众获“新生”
走进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肯福生态移民示范区,果树在道路两旁的山坡上整齐地生长着,偶尔可见到一些金黄的蜜橘悬挂在枝头。刘胜友的家就住在这座田园山庄的一栋三层高的楼房里。
今年75岁的刘胜友老家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朝阁村,那里不通公路,典型的高寒山区。全家十余口人住木板房子,仅靠着五六分薄田和饲养几头黄牛来维持生计。“一年的口粮,三五个月就吃没了。”
1996年,刘胜友一家被安置在肯福生态移民示范区。1998年,当地政府免费提供技术及产业补助资金,刘胜友和其他民众自掏腰包购买果苗,开始规模化种植果树。到2002年,每家每户都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水泥砖房。
生活富裕起来后,孩子们都去城里工作生活,刘胜友和老伴留在家里打理种有砂糖橘、沃柑、红心柚、板栗的十来亩土地,一年收入逾10万元(人民币,下同)。空闲时,刘胜友会乘飞机、坐高铁出门旅游,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湖北、浙江等大半个中国。
与20年前相比,刘胜友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肯福模式”。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很多民众过去所生活的大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耕地资源有限,饮水困难,经济发展滞后。
1994年,在环江挂职推进扶贫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馥平提出异地安置、异地开发的构想,并与当地官方达成共识,在县城附近的思恩镇打造肯福生态移民示范区。
经过两年的规划和动员组织,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上南、木论、龙岩4个大石山区乡镇97户513名贫困人口,在1996年陆续搬迁至位于思恩镇三乐社区的肯福生态移民示范区,移民示范区面积4600亩。刘胜友一家成为首批异地安置移民之一。
曾馥平回忆道,一开始,民众对搬迁持怀疑和观望态度,他们长期生活在闭塞的大石山区,思想观念传统保守。
为了帮助刘胜友们搬得出、稳得住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广西环江科环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公司负责示范区基本建设及经营、开发管理,将土地分配到户,实行分户承包经营责任制;向农户提供种苗、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全部以贷款的方式运行;公司从土地开垦到种苗供应、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1996年民众刚搬迁过来,1997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那时候人均收入还很低,一年也就1220多元,但是超过了周边地区和全县的平均水平。”曾馥平说,作为当时全国首个生态移民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肯福生态移民示范区成功实现了1年搬迁、1年解决温饱、持续增收致富的目标。
前述“科研单位 公司 基地 农户”的生态移民模式,实现了石漠化治理和脱贫致富的双重目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肯福模式”,得到国际减贫专家充分肯定。肯福生态移民模式为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后来实施10万生态移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凯发k8官凯发k8的技术支持,同时亦为中国西南生态脆弱地区的精准扶贫树立了样板。
2020年5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为“肯福模式”的重要创造者和推动者,扎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6年的曾馥平又有了新愿景:继续创新发展“肯福模式”,助力提升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